周慧珺“春华秋实”从艺60周年书法展

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 2016-04-27

曾有人问周慧珺,她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什么样的;她回答:“所谓完美都是相对而言。书法也因其没有完美才充满魅力,探索实践才没有止境。就是《兰亭序》,也有人觉得它偏于软弱;就是苏东坡,也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太肥,是‘墨猪’。至于我这样的书法作者,关注的就是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写得好一点,明天能否比今天又好一点。”书法理论家戴小京表示,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最为直接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日日新”的本质精神。

李白《将进酒》 周慧珺

李白《将进酒》 周慧珺

近日在上海开幕的中国书协顾问、上海书协名誉主席周慧珺“春华秋实”从艺60周年书法展,精选展出其作品100余件,反映了周慧珺先生不同时期的书法创作风貌。观众在不同展厅中漫步,能真切地感受到她所谓“今日”与“昨日”之变化。本次展览囊括了周慧珺的对联、斗方、少字数、手卷、中堂、条幅、长卷及扇面等各种形式;为了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盛宴,2014年至2016年,年近八旬的周慧珺先后在丈二、丈六宣纸上创作作品,《宁静》《厚德载物》等多件大尺幅作品及少字数作品被最终选定,此外展览专门设置的图片资料展,则清晰地勾勒出了周慧珺的从艺轨迹。

本次展览由中国书协、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书协、上海书法出版社承办。开幕式上,《周慧珺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集》《周慧珺书法学术研究论文集》《周慧珺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展纪念卡》首发,并在展览期间举办了周慧珺书法学术研讨会。为使广大市民能进一步领略周慧珺作为当代海派书法领军人物的艺术魅力,4月15日至30日期间在上海地铁进行周慧珺从艺60周年部分书法作品图片巡展,上海市民可以在人民广场中央展台(大三角)文化长廊及大转盘视频、静安寺八景壁画前、地铁2号线专列上一睹名家风采。

孟浩然《过故人庄》 周慧珺

孟浩然《过故人庄》 周慧珺

全国书法界熟知周慧珺是在1974年,因为其书写《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一举成名。戴小京说,文化贫瘠年代的精神产品,自有其特殊的记忆方式和感人力量,短短几年周慧珺的名字与“鲁帖”的销量一起急剧放大,传遍大江南北。每每提及此事,她却总是谦虚地说:“那是在老先生们被打倒、没有经典碑帖出版的上世纪70年代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才形成的状况。”了解周慧珺的人都说她是个倔强之人,不向命运屈服。北京书协主席林岫回忆说:“每次与她交谈,总觉得能领受到一种高大弘毅之气的无形冲击,一次她说起自己决定做置换人造关节的手术,我听后非常难受,无法想象手术的痛楚与风险,而她谈论起病情坦然地像在讲述他人的事,难怪她的书法总有那么一股超常的倔强。”

因受严重类风湿关节炎的困扰,周慧珺曾一度辍学,后又再度考入大学,艰难完成学业;而在病中,能让她暂时忘却病痛的唯有书法。“文革”时家中被抄,周慧珺从一个富家女变得一无所有,居陋室,仍坚持习书,不难想见其独创“周氏范式”时所承受的艰难。而展览之中诗仙李白的《将进酒》居然出现5次之多;从“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从今更数,几段新愁”这样的诗句中,或许也能窥见书者的内心世界。珍贵的品格不仅在于艰苦环境下的打拼,更在于成功后的努力,“鲁帖”之后,周慧珺从1987年起又出版了《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周慧珺行楷书千字文》《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十余种字帖,均一版再版。

从学书伊始,周慧珺便把临帖看得至关重要。据书法理论家潘善助研究、梳理,周慧珺前后涉猎历代碑帖达77种之多,上溯晋唐、下及明清,她广收并蓄、融会贯通。在风格演变上,则表现为用笔由细腻到粗犷,结体由宽结到紧结,单字结构由正到斜;运笔速度由慢至快,斩截成形;墨色由润到枯,出现大量的飞白,实现了由秀美到壮美的转化。戴小京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书法热”,大量的古代、现当代出版物充斥于市,今人可以从出版物中获取更为快捷的阅读、学习,也就不再追求原始的跋涉,然而书家临帖就像文人读书,如果用检索代替了阅读,修养就会成为最大的输家,书写能力也会成为最大的输家。书家黄岳州曾得到过周慧珺的指点,因临习周慧珺本人的《爱国诗》字帖被她叫停,周慧珺说:“我从颜米入手,你最好穷竟委源,追其根本,不要学我的。”黄岳州甚为不解还曾反问:“我直接学您的字体,不是走了一条捷径吗?何况您的字又那么漂亮。”周慧珺则回答,古人的作品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越学越觉得奥妙无穷,因此从古代碑帖中吸收的营养要比学现代人好得多,鉴赏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杜甫《七绝》 周慧珺

杜甫《七绝》 周慧珺

周慧珺鲜明的风格——“周氏范式”,也是在临帖中吸收各家所长才逐渐形成的。周慧珺的学生李静说,老师敬畏传统,但不保守,她因对米芾之作情有独钟,深受宋代书法创作理念影响,不执著于法度,讲究章法布局的和谐,重视风神意蕴以及节奏感。20世纪80年代起,周慧珺取法魏碑较多,魏碑元素的汲取,使她得以有机地将帖中以中锋为主的“圆笔”与碑中的“方笔”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帖与碑交相辉映的样式。这种方圆并举、气势雄阔的用笔也成就了周慧珺“帖形碑志”的风格特点。

在周慧珺看来,创新是需要时间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于戏剧中的“变脸”,可以在瞬间完成。她认为凡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开一代风气而个性强烈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综合素质体现在作品里,形成特殊的风格,并随年龄、学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何为理想的书法境界?周慧珺说:“要表达什么什么的高深思想,要体现什么什么的崇高品质,要与天地宇宙精神相往来等等,我是做不到的。别人能否做到,我不妄加评论,但是心存怀疑。我所谓的书法理想境界就是写出我的性情、我的风格,同时有较高的书法技术难度,与中国书法传统审美标准也没有大的违背。如果还能有一点时代气息,能在传统审美基础上有一点点突破,那就更好了,但能否实现,我也怀疑。”

林岫在看过展览后表示,这是对周慧珺传承海派书法较为全面的诠释。从她多年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周慧珺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过程,她去年和今年的作品有高峰的意境、有不让须眉的大气。一个女书法家在60年中顽强地守卫着书法艺术的阵地,最后开花结果“春华秋实”才如此自然——这就是一个完成的过程,而且过程还将延续,这正是展览昭示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自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www.acy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