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给书画界的一些启示

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 2014-05-22

-0

-3

4

10-14042QA439151

现在市场中有很多人都声称会鉴定,社会上还有很多家专业鉴定机构,有这么多鉴定机构以及鉴定专家,我们到底听谁的?画家不单自己画画,还会鉴定,很多画家也进入到鉴定这个领域来,画家能够给自己做鉴定吗?画家的子女、家属能自然成为鉴定家么?我们的行业中,很多专业的研究机构有很多研究专家,可是为什么专家的鉴定意见常被社会诟病和质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何分辨?最近发生的《功甫帖》事件,对于书画鉴定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事。

还有一次发生在海外,当年王己千先生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件《溪岸图》,外国学者提出了质疑,说这个东西不是古代的,是张大千伪作。经过大都会博物馆运用许多科技手段证实它的材料、画法以及历代的修补过程,研究表明,这个东西是古代的,不是张大千仿的。那一次争议也非常大,亦是搅动了几乎全世界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专家都去介入了这件事情,但是这是在一个纯粹科研的、理性的、学术的角度进行的一次争论,并且最终有结论,达成了学术共识,推翻了张大千伪作的质疑——现在公认《溪岸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古代作品。应当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争论。

这次关于《功甫帖》,我们看到一开始感觉到好像是一次学术争论,但是越往后越像是一次“闹剧”,有很多人参与其中,不是以一种学术的方法参与的,而是以一种拍砖头的方法在那儿打嘴仗。学术研究的事情到了市场就变了味道。我们希望把《功甫帖》也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来研究,抛开一切功利或者是私利的观点,呼吁讨论回归理性、回归学术。

其实每一次学术研究都是一个理性的思辨的过程,讲究的是逻辑。如果你把逻辑用错了,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是不可能对的。书画鉴定当中很多混乱是脱离了思辨的、逻辑的鉴定方式。

我们知道判断事物的方法无非是下面几个层面

一是逻辑的、科学的、理性的。

二是经验的。不跟你讲更多道理,什么纸张怎么做、印泥怎么打,是双钩还是手写,在放大镜下是什么样子,不跟你讲这个,他只说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不给你去讲道理,但是大家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为什么?因为他年龄大。很多人一看这位老先生,他在博物馆已经工作了几十年,甚至于他都工作到退休了,他说的应当是有道理的。他工作一辈子了,他就研究这个,他说这个是假的,我们从一种经验的方式认为他说的是对的。而他也是处在一种经验的状态下,看一眼就知道是假的或者是真的,这是一种经验式的判断,我们在生活当中也经常碰到这类事。而经验式判断对不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有的时候我们站在这儿,背后来了一个人,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家人马上就感觉到了,哪怕没有回头去看,听脚步就知道是谁,这都是一种经验性的。经验判断并不是说没有道理,但是毕竟比逻辑的、思辨的鉴定方法要差一级。经验式的判断应当服从科技的、理性的、思辨的、逻辑的判断。如果两个判断发生了冲突,我们听哪一种呢?当然听前一种,因为那毕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判断,我们要放弃来自于经验的判断,在这个时候需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如果没有前者,我们一定很相信经验,如果有前者,后者只可作为补充的备说。

第三个层面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那就是价值判断。何为价值判断?就是这个人跟我好,他说东西是真的,我也说是真的;这个人跟我不好,他说是真的我非说是假的,因为我不喜欢他。这是一种价值判断,或者是站队式判断,不管他有没有科学道理、有没有经验,我只管他跟我好不好,我们俩是不是一头的,这个有点儿像街头打架,流氓假仗义,不讲理。这种价值判断也经常发挥作用,这次事件可以看到,微博、微信讨论里有很多都是属于价值判断,打群架、起哄的人特别多。

通过《功甫帖》的讨论,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越到后边的判断,离真理越远。这些声音中就有来自以上3个方面的。通过《功甫帖》我们梳理了这样一个事情:当有讨论的时候,我们要去分辨这些人的发声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的,他是站在科学的、严谨的、理性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一种经验式的立场上,抑或是站在一种价值判断的立场上,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应该听谁和不听谁的,这是我们在市场研究当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如何筛选信息的办法。

《功甫帖》真伪之争,凸显了市场和学术势不两立的尖锐矛盾。媒体,特别是纸媒和网络媒体又把它发酵成大众的集体娱乐。《功甫帖》已不再是一件古董,无论真假,而是炒做一种事件,或者是正在热播的《纸牌屋》之类的超级连续剧。在现当这个时代,市场需要开明与自信,学术同样需要开明与自信。同时要警觉娱乐主义的大众文化在主导商业和学术的情形,那将会把严肃的学术研究引向歧路.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自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www.acyc.org.cn